古代作战,兵器以轻利为上乘,所以有“快马轻刀”之说。在高密,有一种刀具也被赞为“快马轻刀”,这就是邵家刀。不过,它是一种菜刀。 “‘快马轻刀’的说法来自俺老爷爷邵福隆。”在高密市夏庄镇十里堡村,村民邵泽忠很是自豪地说起邵家刀的这段历史。
邵福隆人称“刀子邵”,当年他带着打好的刀具牵着驴子到胶州赶集,过河时因驴子受惊,刀具落入河中。邵家刀刀体轻薄,掉入水中并未沉底,而是顺流而下,后被下游村民捡到。因刀上都刻有“邵福隆”三字,邵家刀也名声在外,刀具很快被送回。“快马轻刀”的美名由此传播开来。 作为邵家刀的传人,60岁的邵泽忠现在是高密常发刀具厂厂长、高密菜刀工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。据他介绍,由于技艺精湛,当地有“高密菜刀数夏庄,夏庄菜刀在邵家”的说法。 邵泽忠给记者展示“邵铁匠”牌双杠刀,双杠的设计使其切菜时不易粘刀。 邵家刀的制刀技艺传到邵泽忠已有400多年的历史。2002年,他注册了“邵铁匠”商标,让他的“黑白”人生正式与现代接轨。
“黑”指的是邵家黑菜刀。黑菜刀用锰钢制作,色泽黑蓝,又称夹钢刀。当时制作黑菜刀需要四个人,掌钳、打头锤、打旁锤、拉风箱各一人,四人通力合作才能打出一把好刀。老辈的高密人都称赞邵家人打制的菜刀:“背厚刃薄,使到老不用磨”。 “4个人一天干9个小时才能打出24把菜刀。”黑菜刀轻便耐用,“但外观不好看且容易生锈”,产量也很难提高,为了迎合市场需求并扩大产量,邵泽忠开始生产白菜刀。 “白”指的就是白菜刀,由铬钢制作,俗称不锈钢刀。为跟上消费者的需求变化,邵泽忠不断推出新刀具:有厨房用的直角大刀、圆角大刀、切骨刀等系列刀具;也有日常切水果用的大刀、小刀、直把刀,更有专门为女士设计的“致简”女士刀,兼顾斩骨、切肉的切剁刀等。 “我是第一个用上邵家切剁刀的人。”村民邵昆在村里卖鸭子,以前每次来买刀都需要买两把,一把切肉,一把剁骨。“这刀是俺侄子设计的,就是受了邵昆的启发。”说起厂里的变化,邵泽忠喜上眉梢。
制作工艺也“鸟枪换炮”。为提高产量,邵家刀早已用上了空气锤、水磨刀、开刃机 、抛光机等现代化生产设备,步入了机械化生产阶段。如今制刀两个人就能守锻造,一天就能制造400~600把菜刀。全厂日产量1500把,年销量可达40万把,热销省内外。 白菜刀已经成为厂子里的主要产品,但邵泽忠并没有放弃黑刀的想法。“东北市场非常认这种刀,今天下午就往那边发物流,这一批是700多把。”最重要的是,他不想把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丢了。 记者参观常发刀具厂时,正碰上厂房改造。新车间的入门处,邵泽忠专门留了一大块空间。“生产黑菜刀的制造设备,像炉子、风箱、砧子、磨石等东西都要放在这里。”邵泽忠不但要复制老工艺,还要把这里打造成研学基地。 “世上有三苦,打铁,撑船,磨豆腐。”打铁是打制菜刀必不可少的步骤,传统邵家黑菜刀的锻造过程包括做毛坯、劈刀口、加刚等30多道工序,现在,邵泽忠将这项传承了400多年的技艺传给了侄子等几个年轻人。“老技艺就像这把黑菜刀,若能精进技艺,优化其缺点,就还有不小的市场潜力。”邵泽忠说。
|